博士生导师

当前位置:首页>>教师队伍>>博士生导师

鲁忠义

发布时间:2019-02-23   浏览次数:0

鲁忠义,男,1955年8月生,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认知心理学研究。原任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现任河北师大教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工作组(心理健康教育)成员、河北省高等学校教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分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分会理事、河北省心理学会理事长。《心理科学》编委、《心理学报》审稿专家。
先后主持4项国家项目(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语篇阅读的推理机制研究》《工作记忆与语篇认知研究》《体验认知背景下汉语否定句理解的心理模拟研究》《道德概念空间隐喻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以仁义道德概念为例》;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教育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语篇理解研究》《记忆心理学》《工作记忆与语篇认知研究》《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学术专著和教材20余部。获河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发现如下:
1.探讨了故事图式在故事理解中的加工机制,提出了故事图式两级剪辑的假设。
2. 研究了语篇阅读中的推理机制,发现了精细推理和搭桥推理在阅读理解中具有优势效应,得出了语境作用具有灵活性的结论。
3.考察了工作记忆与语篇阅读中情境模型的建构和更新的关系,发现了工作记忆广度对情境模型建构和更新的影响,以及工作记忆各个子成分与语篇理解的关系。
4.在体验认知(具身认知)理论背景下,发现了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现实性、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双向性和不平衡性以及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的对空间知觉的认知偏移影响,发现了儿童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欺负儿童和被欺负儿童与正常儿童相反的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还发现了动词阅读中具有的不同方向性、句子阅读中的颜色效应和形状效应、语篇阅读中的“快乐是上悲伤是下”的情绪空间隐喻和情绪的动态模拟等结论。
5.在体验认知(具身认知)理论背景下,探讨了否定句理解的心理模拟过程,发现了不同类型的否定句心理模拟过程是不同的。
6.在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中,主要的发现是:阅读训练能够明显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迁移能力,英语议论文图式训练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和迁移能力,合作训练可以提高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水平,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学课程可以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并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编写的《心理学》《家庭教育手册》《小学数学解题思维方法》使广大学生和家长获得了不少的益处。
主讲课程为《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教育心理学》《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心理学》等。主持的《构建21世纪公共心理学课程新体系》获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主讲的《认知心理学》和《公共心理学》均被评为河北省精品课程。
2004 年被评为河北省模范教师
2007年被评为河北省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